米脂第一位进士艾希淳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常文树 时间:2019-07-24 08:16

常文树

    艾希淳是米脂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累官至大明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授通议大夫(正三品)。致仕后,于嘉靖三十五六年间编修了米脂第一部县志,并留下了一些文笔优美的散文、碑记及墓志铭,奠定了其在米脂史上文化大师的地位。

    在《圁川艾氏家乘》中,列叙艾希淳官职后,只简单提了为米脂请减税粮、捐资置义学两件事,“邑人戴之,立世德坊于十字街,从祀乡贤祠”,使后来的读者不能比较完整地了解这位米脂本土的文化巨人。

    艾希淳(1514—?),清代及民国县志《艾希淳传》称其“字西麓”,从《圁川艾氏家乘》收录其作品署名为“西麓艾希淳撰”来看,“西麓”应是其号而非其字。

    据县志及家谱记载,艾希淳为明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进士。初授户部广西司主事(正六品),升员外郎(从五品),迁浙江按察司佥事(正五品)、河南布政使司参议(从四品),嘉靖二十年(1541)即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可见其官场有为,平步青云,只用了六年时间,就升了四级。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布政使右参政(从三品),后调任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从三品)。《圁川艾氏家乘·坎卷》收有嘉靖三十年二月二十三日《明世宗再赐艾希淳诏》一文,抬头写为“皇帝勅谕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艾希淳”;在《圁川艾氏家乘·艮卷》中收有艾希淳自己于嘉靖三十一年写作的《创修懼乐岩洞记》一文,文末署“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西麓艾希淳撰”。右副都御史比右佥都御史高一级,属于正三品头衔,这个“右副都御史”,在《圁川艾氏家乘·坎卷》收录嘉靖三十三年三月初七的《明世宗加封希淳夫妇诏》及加赠希淳父母诏书中才出现的,而有关艾希淳的史料信息,其家谱中也就止于这一年了。笔者查阅《明世宗实录》,内中记载:“嘉靖三十四年闰十一月丙子(1555年闰11月15日),巡抚保定等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艾希淳为户部右侍郎。”但入朝上任仅仅3个月零18天,于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初四就被免职,准备调外地任职;四月初一,艾希淳主动上疏请求以原官致仕(即退休),得到皇帝批准。据此推算,艾希淳应该在同年四月底回到米脂。

    官场失意 式范士林

    由于种种局限性,县志《艾希淳传》至少缺失了主人公一生中最辉煌的业绩。

    艾希淳在户部右侍郎的位置上只待了短短的三个多月。

    艾希淳在嘉靖十四年高中金榜第二甲第十七名进士后,即被分配到户部做了六品京官,从艾希淳二十余年为官的经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做过行政、经济、司法及军事工作,几乎是当时官场的全才,但调回户部任右侍郎仅3个月零18天,板凳还没坐热,就被免职,这是什么原因呢?

    翻开《明世宗实录》,可以清楚地得到答案。翰林学士李默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五年正月(其中嘉靖三十年秋因严嵩诬陷曾罢相一年),担任吏部尚书,他“任内秉公持正,选拔贤能,澄清吏治”,与大奸臣严嵩势不两立。显然,是李默将艾希淳提拔到户部右侍郎的。嘉靖三十五年正月,李默率吏部会同都察院主持例行的考察地方诸司百官,即史称的“外察”,共罢黜各级官员2000余人,其中大多为严嵩基层私党,此事大大激怒了严嵩。二月,严嵩指使死党赵文华诬告李默诽谤皇上,嘉靖帝大怒,下令将李默关押并判处斩刑,未及行刑,就“瘐死狱中”,隆庆年间予以平反。李默被抓后,吏部尚书一职由对严嵩言听计从的李本代理。李本只代理了10天吏部尚书,却秉承严嵩旨意干了一件轰动明史的大事,史称“丙辰京察”,即为报复李默“外察”中整了严嵩集团的官员,提前一年开始对京官的考察。本来“京察”和“外察”一样,同为明代考核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京察6年一次,逢巳、亥年举行;外察4年一次,逢丑、辰、未、戌年举行。按规定,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年)才能开始京察,严嵩指使李本利用代理吏部尚书的机会,在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即开始了京察,清除异己。更令人瞠目的是,李本在这次京察中,独断专行,并未按照程序会同都察院都御史一起考察,而是自己直接将朝中113名大臣分为三等,上等28人,中等70人,下等15人。这“下等”15人中,前3名是尚书杨行中、葛守礼、陶尚德,户部右侍郎艾希淳名列第4。李本上奏皇帝,要将这15名官员“罢斥”,但幸运的是,这位虽不爱上朝理政却聪明过人的皇帝,予以从轻处理,三月初四,“得旨,行中、守礼、尚德、(郭)鋆致仕,希淳、(何)云雁调外任,(郑)大同等,闲住。”另外,李本还清除了朝中非严嵩同党而有权直接向皇帝上疏弹劾官员的38名言官。

    《明世宗实录·卷433》总结这次京察事件时曰:“不附严氏及(赵)文华所不悦者,一切屏斥无遗。故公论为之不平云。”年富力强的艾希淳,就这样失去了“大用”的人生平台。

    在明史上,艾希淳虽然没有像夏言、李默、徐阶那样公开同严嵩斗争的记载,也没有像沈炼、杨继盛那样疾恶如仇,直接弹劾严嵩,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而青史流芳。但他的名字被列入“罢斥”的15人中仅次于3位尚书之后,就说明了他是严嵩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与其势不两立的人物。

    本来,艾希淳得到的处理只是“调外任”而已,但他毅然上疏皇帝请求“致仕”,四月初一,圣旨下,“听调户部右侍郎艾希淳乞以原官致仕”(见《明世宗实录·卷434》)。在那个时代,他坚守了一个正直的官员、一个士人应有的气节,足以式范士林。

    艾希淳与米脂第一部县志

    嘉靖三十五年四月,艾希淳返回故里,他很快调整了心态,积极投身于地方文化的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始创修第一部《米脂县志》,填补了米脂无县志的历史空白。

    艾希淳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腊月初八为东高氏高大伦所撰写的《明处士高公暨崔室人墓志铭》中称崔室人(室人,宋代命妇的封赠号,后改为宜人):“至于霜操檗节,粹白坚贞,采风者已收入县志,传信史,励世风矣。”其中的“县志”二字,是米脂迄今发现最早的关于《米脂县志》的信息。而按照旧时县志通常的编排体例,妇女事迹属“列女志”,一般接近县志的尾声了。艾希淳在这里透漏出这一信息,说明这部县志的撰写者,正是他自己。但明万历年间编修的《延绥镇志》,列入编写时的“引用诸书”栏目中,虽有《米脂县志》,却并未标明编修者。而清初藏书家黄虞稷在自家藏书的《千顷堂书目》中,登记为:“张可立《米脂县志》,万历庚寅(即万历十八年,1590年)修,令。”显然主修人成为了知县张可立,没有了艾希淳的名分。

    光绪版《米脂县志》记载,明代知县张可立,四川汶川人,选贡。另于该县志“岁征”一节中记载:“(明神宗万历)十四年饥,十五年大饥,人相食。知县张可立赈济。”另,《康熙米脂县志·田赋第四》记有“知县张公可立,于万历十六七两年春夏间,开荒地一百八十九顷五亩一分一厘”,并收录因遇荒年,请求上级减免税粮的“知县张公可立条议”一文,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张可立至少于万历十五年至十八年在任米脂知县。令人遗憾的是,编修《康熙米脂县志》时,明代这部县志只存在几张残篇了,连主修人、主撰人是谁也不得而知。《康熙米脂县志》没能深入探究这个问题,否则,张可立凭此功绩,县志就会给以立传,而艾希淳的传记中也会多出辉煌的一笔。

    为什么嘉靖三十五年(1556)已接近完稿的艾希淳所撰之《米脂县志》,到万历十八年(1590)整整34年后才由知县张可立主修出版呢?

     从现有显示艾希淳活动的文献来看,他在嘉靖三十六年八月十六日为葭州人陈凤撰写墓志铭后,再未见到其任何信息,艾希淳很有可能猝然离世或因重疾不再参加任何社会、文化活动,没有来得及出版县志。有两处资料可以作为佐证:一是隆庆二年(1568)米脂《重修儒学碑记》由艾希淳的亲侄子、米邑第二位进士艾杞撰文,碑文撰写者,当属当地德高望重的文坛执牛耳者,如艾希淳健在,那就轮不上艾杞执笔。二是隆庆五年(1570)《重修玄帝庙记》,由艾希淳长子艾有骢撰写。此玄帝庙即后来的盘龙山真武祖师庙,第一次重修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碑文由艾希淳撰写,此次重修,时隔仅20年,修庙人未变,如艾希淳依然健在,也继续会请他来挥毫,着实轮不上拔贡出身的艾有骢(其时,艾杞已于隆庆三年病逝)。

    艾希淳长子艾有骢于隆庆年间(1567—1572)担任过四川武隆县知县,俗话说,县官三件事:收粮、断案、修县志,他最明白其父所修县志对于米脂县的历史意义,如果其父没有来得及出版《米脂县志》,他最应该继承遗愿,予以出版发行,才符合常理,可他也没有这样做。这又是为什么?

    结合清初艾氏宗谱序言,一切都很好理解了。据米脂县志办主任、陕北地方文化研究学者艾有为所著《陕北艾氏宗族史略》说:这支艾氏原籍山西石州(今吕梁市离石区),姓贺,不 知公式下了什么大乱子,来米脂做生意,依附官宦地主艾氏,改姓为艾,称“小艾家”。该史略引宗谱原序曰:“更姓改氏,事亦巨矣,行亦隐矣。”“我始祖旺公大有不得已者在也。”“二世三世之不传(zhuan),心领之而不敢传;四世五世之传(chuan)久安之,欲传之而不能传。”按谱系,艾希淳在第四世。连家谱也“不敢传”“不能传”,县志上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艾希淳在完成县志编写后,就陷入三难境地:出版,他就要为逝去的先祖们立传,他的曾祖艾旺、祖艾文吉、父艾蕙,都因他而得到朝廷“通议大夫”的封赠,如果连米脂第一名门的艾氏祖先们都没有传记,这县志还成什么体统?要是立了传,家族由晋迁陕而被迫改姓的秘密就会暴露(此家族隐私,直到清代家乘中才敢于挑明),将如何面对一系列的大明法典?要是不出版,他早已向社会通报了县志的信息,又怎么向父老乡亲们答复?

    而这,也许才是艾希淳在犹疑中没有出版的真正原因。而他的子孙们也自然明白其苦衷,于是,在朝廷大力提倡编修地方志的环境下,只有交给为米脂做了大量好事的“贤令”张可立出版了事,算是对米脂历史的一个完满的交代。
 

返回文化旅游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