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先生米脂逸事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乔雄波 时间:2019-07-19 10:17

    获悉刘文西先生去世的消息,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刘文西先生是陕北人民的老朋友,在60年漫长的艺术生涯中,走遍了陕北大地的村村队队、沟沟岔岔,创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陕北人》《解放区的天》《米脂婆姨》和百米巨幅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大量反映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表现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创立了黄土画派,与陕北老百姓结下了深厚友情。

    米脂,历史久远、红色传承、山川俊秀、人文厚重,是刘文西先生和黄土画派艺术家们钟情的创作基地。我从2000年起,一直在米脂文化宣传岗位工作,在近20年的时光里,有幸为刘文西先生及黄土画派艺术家来米脂创作采风服务,收获良多,荣幸终生。

创作基地

    米脂这个地方很特别,出人才,出作品,享誉神州。上世纪40年代,柳青来到米脂吕家硷乡当文书。三年的文书生活,产生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更为《创业史》的创作奠定了写作起始的根基。版画家古元、作曲家刘炽、表演艺术家王大化、于蓝都在1943年前后来到米脂,他们在原始、质朴、厚实的米脂农村生活中收获了动人的线条、优美的旋律和表演的激情。刘文西先生视陕北为第二故乡,对米脂更是情有独钟,曾数十次来米脂创作采风。记得是2004年金秋,刘老师率领刚刚成立的黄土画派的数十位艺术家创作采风,在米脂整整活动了五天。在晚间的笔会上,刘老师亲笔题写了“黄土画派米脂生活创作基地”,一边挥毫一边亲切地对我说:“我看小乔文化情结不错,服务意识好,不发文件了,就任命你是黄土画派米脂生活创作基地办公室主任。”我幸运地担当起这个无冕职责,时至今日,依然在快乐地服务着。

采风“三多”

    2004年的秋天,杨家沟、李鼎铭先生故里桃镇、姜氏庄园和杜聿明故里的“桃杨旅游公路”刚刚建成通车,对此,刘老师赞赏地说:“这件事办得好,方便老百姓,方便游客。”记得那天采风,一大早,同行的艺术家就悄悄提醒我:“刘老师采风停车多、拉话多、拍照多,早点儿吃早餐,早点儿出发。”是的,刘老师在米脂熟人多、农民朋友多,在他眼里,人人是模特,处处是佳景。陪同人员熟视无睹的景色、大家不以为然的人物,刘老师则如获至宝,驻足交流、按动快门。不到50公里的采风线路,采风团紧紧张张忙乎了一整天,刘老师忙乎得忘了备好的午饭。那天,刘老师一天使用了15个胶卷,米脂活动5天拍摄了50多个胶卷。

素材要多

    半个多世纪的跋山涉水、昼夜耕耘,十多年前的刘老师,已经是有疾在身,步履艰难。特别是关节炎时常作怪,走起路来一步三摇。在大家的认知里,刘老师与人说话低声细语,感觉是少有气力。其实,刘老师天生一副好嗓子,在黄土窑洞,在与陕北民歌手同歌共唱的激情时刻,刘老师是标准的男高音,如同后生般有力气。每当谈到创作,刘老师总是充满自豪与自信。他说:“我创作的动力就是‘讲话’精神,陕北的老百姓,包括米脂婆姨绥德汉、陕北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陕北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就是我作品中‘黄土地的主人’。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我要一直画下去,直到老去。”当被采访的农民爷爷奶奶得知天天使用的人民币上的毛主席像,就是面前这位画家老人画的时,无不敬佩地竖起大拇指说。

    刘老师对“米脂婆姨”品牌奉献良多。“米脂婆姨”这个独特品牌,是刘老师每次来米脂创作采风的不变主题。在采风活动中,刘老师讲了这样一段灼灼真言:“掌握100个人物的素材,只能创作出表现100个人物内涵的作品;掌握400个、600个、800个人物的素材,才能创作出相应水平的作品;我要拥有1000个以上人物的素材,来创作表现米脂婆姨的作品。”这样,大家就不难理解刘老师创作采风“三多”的特色了。记得2016年春,李自成行宫整体维修告竣,重新布展“米脂婆姨革命史迹展”,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400周年纪念活动做准备。刘老师得知后,欣然将正在创作之中的“米脂婆姨”作品相关资料提供展览。

多送一“景”

    我出生在米脂黑圪塔村,从小受到传统农耕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熏陶。在乡镇和文化宣传部门二十多年的工作之中,积累了米东闹红、转战陕北、米脂窑洞、米脂古城、米脂士绅等方面的人文资料,打算适时整理出版。2016年初夏,我参加全省市县文联主席培训期间,安排参加了陕西省文联在梁家河举办的“5·23”文艺下乡活动,恰巧刘文西老师也应邀参加。在梁家河农家窑洞里找到了刘老师,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壮着胆子说明来意,请刘老师为《看不尽的米脂》题写书名。刘老师二话没说,喊着我的名字表扬说:“好,乔雄波对米脂文化有贡献,我乐意给你写。”并招呼王美老师说:“题写什么内容,写好了怎么转给你,给王老师说清楚。”不几天,王老师打来电话告我书名题写好了。我喜出望外赶到刘老师办公室,接过刘老师递过来的书写了两遍的“看不尽的米脂景”,我大为感动,笑着说书名是“看不尽的米脂”。刘老师思维敏捷诙谐幽默,哈哈一笑说:“好啊,多送你一‘景’吧!”

    斯人已逝,精神永芳,分享逸事,缅怀担当。
 

返回文化旅游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