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习俗趣谈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9-18 08:38农历仲秋八月,是陕北高原最美的月份:秋高气爽,硕果飘香,气候十分宜人,人们喜欢用“清秋”与“金秋”状之。八月之美,既有自然之美,又有风物之美。是月,适逢中秋佳节,八月十五吃月饼,是所有大人、小孩冀盼的节日美享。 记得小时候,每年中秋节前,母亲都要将积攒下的苦杏仁,在清水中反复浸泡,泡得没有一点苦味了,便放入铁锅内,用文火慢炒;待杏仁焦黄、散发出香味后,出锅冷却,然后,用粗瓷碗将其压碎,同炒熟的芝麻、苋米及红砂糖或萝卜糖搅拌在一起,作为月饼的馅料。用这种馅烤制的月饼,那种香甜滋味,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困难年月,八月十五每人能分得四五个自制月饼、十多颗红果,这中秋节就算过美了。 古人把满月称为团圞,过去在乡间,人们视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团圆节,并保留有“献月”风俗:中秋之夜,当一轮明月跃上东山后,每家每户都把一木制方盘放置在院中的磨顶或碾盘上,盘中盛满月饼、西瓜、红枣、葡萄、红果等,是谓“献月”。这些让人垂涎的盘中果实,待“献月”之后,大人孩子才能分享。 在民间,还有中秋月夜“偷儿女”的习俗,也叫“摸秋”。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记载:中秋之夜“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是夜,如果谁家的瓜果被人偷走,主人非但不责怪,反而以此为乐,认为自己家为他人做了一件大善事。民间有俗语说:“偷着枣,早嫁郎;偷着瓜,早抱娃。”“八月十五摸个秋,摘枣抱瓜不算偷。”我记得,某年八月十五夜晚,有一堂婶曾趁着月光,到附近张姓人家的枣树地摘回好多红枣,分给几个孩子吃。我知道后,好奇地问母亲:“婶娘偷红枣,就不怕被人家发现?”母亲说:“发现也无妨,这是偷儿女,不算偷!”听母亲这么解释,我才知道民间竟有这么有趣的风俗。一般“偷儿女”者,多为年轻媳妇。中秋之夜,朗月高悬,月色如霜,盼望早日生男育女的少妇,在小姑子或妯娌陪伴下,踏着月色与夜露,偷偷去他人家瓜田果园,摘瓜采果,“偷”回了“儿女”,偷回了古老的传说,偷回了美好希望,偷到了一片悠闲的月光,也偷得了几许欢乐与情趣。因南瓜的“南”与“男”谐音,红枣的“枣”与“早”谐音,所以,“偷儿女”的少妇们多会将南瓜、红枣一并偷回,寓意早生男孩。我想,倘若我们陕北也有桂树,少妇们一定还会顺便摘些桂子,这样,就会“早生贵子”了。 甲辰龙年农历七月初七,子洲县举行了第二届馃馅文化产业大会。从是日起,虽然距中秋节还有月余时间,可子洲城乡大大小小的馃馅、雪花(月饼)作坊,就已开始忙碌起来,招人雇工,加班加点加工中秋食品,正所谓:中秋未至,炉火已红。在子洲县城的大街小巷徜徉,馃馅与雪花的香味儿到处可闻,让中秋节的味道提前四处飘溢,让中秋的节日食品提前进入了千家万户,提前摆上了人们的餐盘,或作起了清供。各个作坊昼夜加工馃馅、雪花,各快递网点昼夜快寄中秋节日食品,已成中秋节前子洲城乡的一道独特民俗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