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翎——名播剧坛的人民艺术家

来源:米脂新闻网 作者:张有庆 时间:2012-10-15 09:05

 


1944年,马健翎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左)与陕西戏曲研究院马健翎院长交谈。(张宇华供图)
 

他的作品《保卫和平》


马健翎米脂旧居

 

    马健翎(1907—1965年)名飞雕,字健翎,出身于米脂县城内的一个书香之家。他幼时在米脂县城上学读书,后考入榆林中学,因勤学且成绩良好而为丁月秋先生所器重。1934年肄业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河北清丰师范学校执教。“西安事变”后回到陕西,在延安师范学校任教。1938年与著名诗人柯仲平一起筹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后任该剧团团长。194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兼戏曲改进处处长、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剧协陕西分会主席、陕西省戏曲院院长等职,并被选为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获陕甘宁边区“人民艺术家”殊荣
    马健翎的父亲马蕙徵,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创办米脂盘龙山公学,传播维新思想和新文化知识,并先后任女校、东街小学校长之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
    少年时代的马健翎,在家庭的熏陶和父亲的教育下,已对文学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对戏剧产生极大热情,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因米脂地处陕北高原腹地,较近的绥德、山西一些名戏班常来米脂演出,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等,给幼小的马健翎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只要有戏唱,他总是在放学的空余时间来看戏,有时连饭都顾不得吃就跑到戏场里看戏。以后的课余时间,他还即兴表演剧中的生旦丑角,哼几声走几步,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乐个不停。后来,马健翎考入榆林中学,并以良好的学习成绩博得丁月秋先生器重。而后,他因家庭生活贫困辍学,回家后在米脂县立小学任音乐与美术课老师。
    出于对戏剧的痴迷,马建翎在河北清丰师范学校教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周密思考、精心编排,创作出京剧《辱皇后》。1937年,马健翎返回延安执教于延安师范学校期间,深感利用艺术戏剧的形式和表现方法来激发人民大众抗日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便深入民众,体验生活,并组织学生成立乡土剧团,自编自演了《中国的拳头》《上海小同胞》《冲上前去》《白胡子老头》等话剧,一展自己的创作才华。1938年7月,马健翎的乡土剧团加入新建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并任剧务主任。在此期间,他被边区人民热火朝天的抗日热情所打动,被陕甘宁边区生机蓬勃的气氛所熏陶,积极投身革命的熔炉中历练,兴致十足地带领剧团演职人员深入基层,到处为老百姓、革命部队送戏演出,以现代剧目的形式来激励人们积极投身到抗战的一线中去。他深入群众收集素材,为创作剧目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在边区民众剧团期间,马健翎运用秦腔、眉户艺术形式,热情反映新生活,为传统戏曲与新时代戏曲相结合做出卓著的贡献,创作的剧目有《查路条》《两亲家》《中国魂》《十二把镰刀》等。《十二把镰刀》在1949年曾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受到外国观众热烈欢迎。《游龟山》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1944年,马健翎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获“人民艺术家”殊荣。


被毛主席誉为“三贤”之一的文艺先驱
    在边区民众剧团初建期间,马健翎与剧团团长、诗人柯仲平一起搭档,配合工作,肩负起抗日宣传、感化民众、激励军队士气的重任,两人有缘走到一起,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1941年入党后的马健翎,更对党无限忠诚,对党的事业怀有一颗赤诚之心,以满腔的热忱投身戏剧的创作之中。剧中的内容大都反映边区人民的新人新事,表现国人的斗争生活场景,坚定人民对战争的必胜信念。在艺术表现方面,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秦腔、眉户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起到良好的效果,一些剧目一鸣惊人,震惊朝野,引起高层人物的极大关注。
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高层多次观看马健翎创作的剧目,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彭德怀、王震等同志还专门给民众剧团写信,赞颂《血泪仇》《穷人恨》等剧目,“是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所欢迎,发动群众组织起来的有力武器。”同时,毛主席对民众剧团和马健翎的戏剧创作也关怀备至,特批给剧团300块大洋,使剧团渡过初建时经费不足的难关。毛主席在看过马健翎的剧作《国魂》后,建议以增一字“中”为宜,成为《中国魂》,如是的意义更为突出明显。
    1943年秋天,毛主席在与边区文协主任柯仲平、抗战剧团团长杨醉乡、民众剧团团长马健翎交谈时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一位佘太君,你们是边区的文艺先驱。”其中的“美髯公”即指柯仲平与马健翎,“佘太君”指杨醉乡。又说:“马髯公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走人民大众的道路……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剧作颇丰光照人间
    马健翎出生在陕北这一贫瘠土地上,又深知土豪劣绅、国民党兵匪等的人祸,广大穷苦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有红军和共产党才能拯救广大的穷苦民众。这是他创作剧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其中的《血泪仇》一剧,所表达的是河南农民王仁厚老人家庭生活所发生的变迁,正是所有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面貌,说到每一个贫苦人民大众的心里。这部戏剧,描绘出新旧社会两种政权和不同命运的比较,形成极大的反差。它紧扣时代的脉搏,踏着革命向前迈进步伐的节拍,其剧本又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情感生动而丰盈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极大的艺术效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马健翎还带领剧团的演出人员,深入农村、工厂、军队等地,不畏辛苦、跋山涉水到基层演出,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亲切接待。老乡们把花生、红枣、熟鸡蛋等东西塞给演员们,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剧团的演出深感谢意。有位部队首长说:“你们一场戏的演出,我们看后,胜过上一个月的政治课。”人们对民众剧团演出的由马健翎所写的剧目,表示极大关注,反响强烈。
马健翎一生为创作剧目献身文艺事业,做出不朽的贡献。除以上提到的剧目外,他还创作和改编了历史剧《打渔杀家》《回荆州》《金沙滩》《反徐州》《鱼腹山》等。新中国成立后,他改编了秦腔《游龟山》《四进士》《游西湖》(与人合编)《窦娥冤》《赵氏孤儿》等。1962年出版的《马健翎现代戏曲》除选编了他的7部秦腔、眉户剧外,还有多种单行本出版。他一生所创作、整理、改编的剧目多达80余部,为我国的戏剧事业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健翎为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所遗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不可估计的,如历史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金沙滩》等,各地的剧团久演不衰,观众们的观看是百看不厌,这些精神财富是永有的、不巧的。陕北米脂剧坛出了一个马健翎大师,是陕北人的荣耀,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返回家乡骄子首页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米脂新闻网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