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时间:2016-09-14 11:12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对话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嘉 宾: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孙家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骆郁廷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韩振峰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今天刊登的理论对话和大家手笔,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主持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文化的作用?
  孙家正:文化从来就是一个关系全局、关系长远、关系国家根本的战略问题。人创造了文化,从而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并使人从一种自在的状态逐步走向自为的状态。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灵魂和旗帜;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形象和软实力;对于一个地区或单位而言,文化是品牌和资源。文化门类众多,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常常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看似柔弱,实则强大。人类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同志把文化的重要性说得很清楚很透彻。当前,我国正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化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提升素质、凝聚人心显得尤为重要。
  汝信: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始终致力于建设先进文化。搞好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而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全局性问题。文化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它能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当代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被看作经济、政治、军事等实力之外对国际关系起重大作用的力量,在国际斗争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家明确主张要以文化为手段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要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来塑造和主导世界秩序,这事实上就是在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保证我国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至关重要。
  骆郁廷: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依托。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历经磨难仍能团结统一、奋勇前行,这跟中华文化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凝聚、砥砺、激发着中华民族有极大关系。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颂扬的批判封建专制、倡导人本价值的人文精神,不仅推动了意大利的发展,而且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文化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相统一,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今天,我国步入了一个需要文化软实力并且能够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
  韩振峰:古人云:“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这里的“力”主要是指物质硬实力,而“理”代表的是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显著。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表面上看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竞争,其实这种竞争背后还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和价值观等“软实力”竞争。《周易》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有依靠精神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化”出文明和谐的未来。在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奋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主持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孙家正: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涵盖了国家建设的目标、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公民的行为规范。它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砥砺进取、实现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日盛,国内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明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作为文艺工作者,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群众化,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汝信:对于一种文化来说,价值观是其核心和灵魂,它以浓缩的形式表达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们对周围事物、生活乃至社会现象价值的根本看法。它与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密切相关,向人们提供判断是非、明确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准则。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今天中国人做人做事的价值标准和行动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信念,也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正确目标和方向的导向功能,为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确立准则以形成稳定和谐秩序的规范功能,以共同的价值观团结一切力量、打造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功能,不断向社会注入活力和精神动力、鼓励创新的激励功能等。
  韩振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大德”,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没有核心价值观,就等于失去了“国魂”“民魂”,失去了共同的精神纽带,也失去了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多方面内容,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旗帜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国魂民魂,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主持人: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孙家正: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我们这个多元一体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之所以可以维系绵延几千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民间,成为普通民众评判善恶是非、处世自律的依据和准绳。中国老百姓自古就有一句通俗的话:“头顶三尺有青天”。这个“青天”不是自然的天,而是文化的天。今天,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将其发扬光大。历史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而富有新意,同时又始终保留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我们一定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盲目排外,而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一种开放包容、虚怀若谷的情怀,通过辩证取舍、科学扬弃、推陈出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骆郁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和沃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是深入发掘、整理、凝练、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时代生命力的文化。要重点传承和弘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的思想精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的价值观念。
  汝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互相交流融合并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且可以促进国际友好合作与世界和平。有的人对历史抱虚无主义态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是完全错误的。当然,我们说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这并不意味着要复古,一切保持原状。传统文化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社会发展不可能停滞不前,文化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与时俱进。因此,主张回到过去、原封不动地恢复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当然也是不正确的。对传统文化要采取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态度,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主持人: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意识形态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当前,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多样多变,互联网的发展使文化生态、舆论生态更为复杂多变,更要求我们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当前,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汝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复杂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错误思潮之间的矛盾甚至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将长期存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占领并坚守思想理论和舆论阵地,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现在,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借助思想文化渗透西化和分化中国,而国内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思想理论,奉之为“普世价值”而全盘接受并大肆宣扬。我们应该对西方惯用的一些迷惑人心的理论如人权、民主、自由、宪政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辨析,揭露其虚伪性和欺骗性。当然,这种批判应是实事求是的、充分说理的、有说服力的。同时,还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在这些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和主张,牢牢掌握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也要在实际思想斗争中经受考验和锻炼,而不能停留于学院式的研究。
  骆郁廷: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旗帜、方向和道路,事关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事关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要深刻把握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在网络上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谁掌控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我们必须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攻坚战,使互联网这一“最大的变量”转变为“最大的正能量”。为此,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将其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和现代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中加以思考、谋划和推进。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的要求,探索和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实现网上和网下、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
  韩振峰: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说极端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前进方向,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根本属性和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旋律”,也是我们要建设的文化强国的一个本质特点和根本要求。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要坚定不移地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继续加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力度,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运用各种手段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的渗透和攻击,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
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工作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然要求中华文化走出去。今天,我们如何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孙家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但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仍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过去,人们习惯于以“塑造、树立良好中国形象”的说法来界定外宣,其实用“传播与维护”更为准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的,同时他也是率先垂范的践行者。他在国外发表的演讲、谈话和文章,都能引起热烈反响,这对于文化交流、对外宣传工作是很好的示范和启迪。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内容的具体生动、方式的转变和改进、渠道的拓展和创新,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身需要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无论历史、现实、未来,无论道路、理论、制度,只有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信念坚定,才会言出由衷、情理交融,也才能说服他人、取信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一种坦率真诚的态度。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优势突出、成就巨大,同时也存在诸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我们尚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脱贫,中国为解决贫困所作的努力及成就,在全世界赢得了普遍认同和尊敬,我们要努力讲好这些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单向的对外宣传,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互动。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也是我们了解世界、不断汲取借鉴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过程。
  骆郁廷: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解决好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宏观叙事,又要见微知著,做到小切口、大主题。在讲好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着重讲好重大社会变革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尤其要讲好老百姓的故事和变化,既见物,更见人。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提高国家传播能力,又要发挥民间沟通作用,做到官方民间优势互补、相互联动。国家传播能力建设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声音传出去至关重要,但民间交往、交流与沟通由于其交流主体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平民化,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引起外国民众的兴趣与共鸣。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创新中国话语,又要对接世界话语,做到话语融通、情感共振,注重用外国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
  韩振峰:文化强国绝不是自封的。算不算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强国,一个重要方面要看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它因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因推陈出新而不断发展,同时也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当代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现实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这就要求中华文化必须走出去,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开放的胸襟和积极的姿态不断加大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力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人民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返回理论园地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刘祖晟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