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银丽---女教授

来源:米脂新闻网 作者:杜海斌 时间:2017-04-19 09:23

    她1971出生于米脂县城石坡。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获得者。

    米脂中学高八九届学生。1993 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专业。 1996 年在中国科学院 水土保持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9 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获博士学位。2001 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完成博士后工作。目前共发表论文 30多篇,其中3篇论文被SCI检索,2篇被EI检索,参于编辑1部国际会议论文集。参与的科研项目“皖北煤电公司土地复垦的管理与技术模式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煤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与方法的推广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煤驱动下土地生态系统演变的监控及重建的综合技术”获得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矿山复垦土壤重构的理论与方法”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曾先后8次赴英国、希腊、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和加拿大,进行菌根及土地复垦方面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现为美国土壤学会会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根际营养与施肥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培养研究生13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负责人,负责本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协调。先后承担了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11门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及两门研究生课程。担任两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班主任。

 

《北京日报》于2013年11月报道她个人先进事迹。

    长发披肩,面容温婉,女教授毕银丽略显文弱。

    日晒夜寒,沙尘漫天,西北荒漠粗犷、恶劣。很难想像,这样一个文弱女子,一年到头就是在这样的荒漠中摸爬滚打,为了把荒漠变成良田,她把实验室就安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矿区荒山之中。

    毕银丽是中国矿业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复垦。其实,她本科学的是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转向微生物专业。两个看似无多大关联的学科,成就了毕银丽的新技术——用微生物滋润土地。她培养利用的微生物——丛枝菌根真菌,能与陆地90%以上的有花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促进植物的根系发展。她也因此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实验室中的攻关寂寞艰难。读博期间,导师希望毕银丽摸索一种微生物培养新体系方法,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毕银丽一边查阅相关文献,一边不断培养微生物。但辛苦半年,培养皿中的孢子无一发芽。毕银丽又买来整整两大箱培养皿,增加实验。她从一篇国外文献中看到,椰汁能促进生物体发芽,她立刻跑到超市,自掏腰包买来椰子……从当年四月一直到年关,实验仍没有起色。正当毕银丽准备过年后再起炉灶时,培养皿中的一个孢子终于打破了近300天的沉寂,它的发芽让毕银丽觉得,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野外的实践更是艰辛。但毕银丽一定要去,她知道,如果总是埋头在实验室里,不到矿山荒漠中去实践,新技术不仅无法验证,更难以推广。2004年,她带着几个研究生远赴宁夏矿区,将实验室培养的微生物“种”在荒漠中。四月的宁夏白天日头毒辣,夜晚寒风刺骨,一刮风,更是漫天黄沙。男生都有些畏惧,可毕银丽不在乎,竟直接就着风沙在地里吃饭,节省一切时间呵护土地中的微生物。晚上洗澡时,毕银丽甚至能洗下一斤多的泥土,不过她倒不在乎:“大地就是人类的母亲,我们怎能嫌弃母亲?”付出终有回报,微生物促进了植物的成活与生长,看到田地里重新长出整齐的树苗,毕银丽开心地笑了。

    带到野外的微生物复垦菌种,都是在实验室灭菌条件下培养的,它们能适应野外的复杂条件吗?站在荒漠中的毕银丽心中忐忑。2008年,一次在采矿废弃地上,她发现接种微生物后生长的向日葵不仅花盘更大,花期也足足早了半个月。“真是个茁壮的生命!”毕银丽惊喜地和荒地黄花合影,还静静地陪着金黄的向日葵坐了好一会儿。

    每个人都曾梦想过插柳成荫,但很少有人愿意聚沙成塔般地坚持。毕银丽却用执着,在土壤学与微生物学相关理论结合运用中静候突破。她的技术不仅有效克服了农业化肥在土地复垦中的诸多弊端,甚至将很多连化肥也很难起作用的荒漠,变成了可以耕种的良田。

    “漫长的科研,需要一种对学术的忠诚和信仰,需要静静去守候每一次花开。”毕银丽说,这就是科学研究的乐趣,她乐此不疲。

 

返回家乡骄子首页
顶一下
(5)
71.4%
踩一下
(2)
28.6%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米脂新闻网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