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过紧日子成为党政机关的常态,“节省一分钱也是政绩”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些地方政府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压缩非必要开支,甚至被外界调侃为“小气政府”。然而,这种“小气”的背后,恰恰是对民生福祉的“大气”投入。
“小气”是对开支的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政府过紧日子,绝不是简单的省钱,而是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更紧要处。例如,某市通过优化办公用品采购、推行无纸化办公,一年节省数百万元,转而用于老旧小区改造;某县严控公务接待标准,省下的资金投入乡村教育。这些举措看似“抠门”,实则体现了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
“大气”是对民生的倾力投入,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政府节省的每一分钱,最终都转化为民生领域的真金白银。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关键领域,正因财政的精准投放而持续改善。比如,某省通过压缩行政开支,新增数十所普惠性幼儿园;某地减少不必要的工程,把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让农民直接受益。这种“大气”,不是铺张浪费的挥霍,而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
过紧日子不是降低公共服务质量,而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考验着政府的治理智慧——如何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当政府带头节俭,企业和社会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