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话题,其成效往往藏在“潜”与“显”的辩证关系中。“显”是群众可见的作风表现,“潜”是深层的思想认识、制度规范,二者互为表里,若只抓“显”而忽略“潜”,作风问题便会反弹回潮;唯有统筹好“潜”与“显”,方能筑牢作风建设的堤坝。
抓作风建设,要辨清“显”象背后的“潜”因。现实中,有些地方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这是“显”,背后是部分干部宗旨意识淡化、责任担当缺失的“潜”疾。还有些地方会议部署密集、文件数量过多、报表数字亮眼,这都是“显”,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形式主义在作祟。
除作风之疾,要以“显”为抓手破解“潜”藏的病灶。一方面,要盯着“显”问题动真格,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露头就打、严肃查处,以“显”性惩戒形成震慑,让干部不敢有“潜”念。另一方面,要顺着“显”问题深挖根源,从个案中梳理共性问题,完善制度机制。如针对“事难办”问题,建立“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刚性制度,堵住权责不清的“潜”在漏洞;针对“政绩造假”问题,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把群众满意度、实际工作成效作为核心指标。
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关键在于实现“潜”与“显”的良性转化。当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思想的堤坝越筑越牢,“潜”的风险就会转化为“显”的规范;当干部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的担当就会转化为“显”的实绩,从而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成为联系群众的坚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