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水温合适吗?觉得舒服您就张张嘴、眨眨眼……”近日,助浴师赵扣扣上门细心为一位有脑梗后遗症的老人提供助浴服务。在榆林,上门助浴师这一新兴职业正悄然兴起,让失能老人“沐浴”幸福、重拾尊严。
“一老一小”问题关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是民生保障中最基础、最普惠,也最需兜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省多地积极回应百姓期盼,聚焦老年人与婴幼儿的实际需求,在政策支持、服务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例如,西安在全省率先出台《西安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地方性法规,榆林则将普惠托育机构建设、银龄安康行动和乡镇(街道)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年度民生十件实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让“一老一小”实现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不仅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检验党委政府治理能力和为民情怀的关键维度。为“一老一小”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能“画地为牢”“条块分割”,而应坚持系统思维,采取资源共享共用的办法,有效破解现有养老托育机构不均衡的难题。深圳、太原等地探索的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就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再者,也要避免“大而化之”,应该坚持精准思维,为各类老年人、婴幼儿提供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比如,咸阳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对象具体情况,提供一对一、多对一的助学、助困、助孤、助弱等帮扶服务,正是精准服务理念的生动体现。
日前,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逐步提升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增进三秦百姓福祉;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也对更好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作出具体安排。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都为持续破解养老托育两大难题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各地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好落实,更要用心用情,协同发力,一起守护“朝夕美好”,让人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