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干部的“沉”与“浮”,直接关系民生福祉的“实”与“虚”。所谓“沉下来”,从来不是“打卡式”下基层、“拍照式”听民情,而是卸下“官架子”、收起“花架子”,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社区楼栋、企业车间,让自己的身影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沉”的是脚步,才能摸清“急难愁盼”的实情。在乡村,有的干部顶着烈日走遍全村巷道,记录下每一户的住房安全、饮水保障情况,为留守老人改造“暖心卫生间”,帮特色农产品打通电商销路;在社区,有的干部深夜还在调解邻里矛盾,挨家挨户排查消防隐患,为独居老人建立“每日问候”台账;在企业,有的干部蹲点车间了解生产难题,协助对接政策补贴、解决用工短缺,让停工的生产线重新运转。这些“沉下去”的行动,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把“民之所忧”变成了“我之所为”——因为只有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才能装着群众,手中的工作才有精准发力的方向。
“实”的是成效,才能赢得“真心认可”的口碑。基层工作最怕“虚”,怕“拍脑袋”决策、“走过场”落实,怕把“为民办实事”变成“为台账办实事”。有的干部看似天天在基层转,却只听汇报、不查实情,制定的方案脱离实际;有的干部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耗费大量资源却解决不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反观那些受群众爱戴的干部,无不把“实”字刻在工作里:解决灌溉难题,不是只修一条水渠,而是跟踪到庄稼丰收;帮扶困难家庭,不是只送一次慰问品,而是帮找工作、谋出路,让帮扶有“长效”而非“一阵风”。他们深知,基层工作的“实”,是群众脸上看得见的笑容,是生活里摸得着的便利,是发展中实打实的变化。
“沉下来”与“干实事”,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唯有沉得深,才能察得准、做得实;唯有干得实,“沉下来”才有意义。当前,基层面临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任务,都需要干部扑下身子去啃“硬骨头”。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些“现场办公”,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群众心坎上,这样的基层干部,才能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才能让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基层舞台不大,却连着万家灯火;干部责任不轻,关乎民生福祉。以“沉”的定力扎根基层,以“实”的担当服务群众,既是基层干部的职责所在,更是初心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