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程,又名马飞鹏。1899年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银州街道东大街小巷则一户书香人家。幼年随父入读米脂县立东街小学,高小毕业后执教于窦家沟、陈岔小学,目睹封建暗夜:军阀铁蹄踏碎民生,苛捐杂税压弯百姓脊梁。这份切肤之痛,让“救国救民”成了他毕生的信仰坐标。
1915年,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噩耗传来,20岁的马云程攥紧笔杆,墨汁凝着怒火写下“莫忘辱,报国仇”,四处张贴。墨迹如战鼓敲醒国人,标语似利剑刺破北洋军阀假面。1918年考入榆林中学后,他既以苦功博览群书,又练就一手好书法——这枝笔后来既是授业工具,更是革命檄文的武器。彼时的他,已是校园里品学兼优的代表,眼中也闪着对真理的渴望。1922年,马云程获地方公费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这里迎来思想“涅槃”:听李大钊讲马克思主义、鲁迅剖析国民性,从《共产党宣言》读懂“无产阶级解放”的真理,1925年6月经蔡南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北伐号角吹响时,尚未毕业的马云程遵党组织之命,回陕西任榆林中学训育主任兼国文教员。他以讲台为掩护播撒革命火种:发展党团组织、组建学生会,在榆中和女校秘密活动;又借国民党榆林县党部执行委员身份,恢复讲习会、读书会,让《向导》《新青年》在青年中传阅,将孙中山“三大政策”化作百姓能懂的话语。他深知“革命靠群众”,发动女校学生劝说妇女挣脱封建枷锁,带学生入乡村,掀起反拉夫、反拉差、反苛捐杂税的“三反”斗争。在他推动下,榆林革命星火燎原:中共榆林地委成立,他任书记;总工会领导“惠记工厂”罢工,逼军阀答应“增薪减时”;农会、商会相继建立,形成“工农商学”联合斗争局面。1926年底,他筹备“陕北23县群众代表大会”,会上《51条提案》揭发军阀罪行,竟让陕北“土皇帝”井岳秀坐立难安。 马云程的宣讲素来“接地气”,从不说空洞理论,总结合陕北民生——地主霸田、军阀征粮,把《马克思主义浅说》讲成“百姓能懂的道理”。据学生回忆,他讲课引经据典却不晦涩,绘声绘色如讲故事,连目不识丁的农民都能明白“为何要革命”。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李大钊牺牲的消息传到榆林,马云程悲愤欲绝。他顶着风险,以国民党县党部名义开追悼会,讲演字字泣血,“打倒军阀!”“为李大钊报仇!”的呐喊震得城墙作响。井岳秀虽恼恨,却因会议打着“国民党旗号”无法公开镇压,只能放话“若在街头主持,当场就抓”。党组织察觉危险,命他撤离,他刚离开米脂,敌人便上门搜捕,幸而他已辗转回北大复学,以学生身份继续做学运工作。1928年,马云程被派往山西运城中学任教,在学生中发展革命力量。1932年冬,因传闻参与转移地下武装枪支被捕入狱,敌人严刑逼供却无证据,1933年只得将他释放。党组织安排他回西安高中任教暂避,他仍在课堂内外传递革命信念。
1934年秋,马云程奉命赴北平做兵运工作,频繁联络国民党25师地下党。1935年4月,由于叛徒高立仁告密,他与赵二虎等同志相继被捕,还株连多名陕北同乡。狱中,马云程抱定“宁为玉碎”的决心。审讯时,他直言“信马列主义”,却对党的机密守口如瓶。敌人动用酷刑:割开他的脊梁,埋入长丝线,待伤口愈合再拉锯般拉出。他被折磨得血肉模糊、奄奄一息,清醒后仍是怒斥敌人;见叛徒作证,他厉声喝骂“叛徒!可耻!滚出去!” 审判庭上,他把“法庭”变成革命“讲坛”,对宪兵、官吏慷慨陈词:“共产主义必在全世界实现!你们这些反动派绝没好下场!”敌人威逼二十余天无果,又拉弟弟马健翎劝降,反遭严斥。兄弟同守气节,令敌人无计可施。
1935年5月1日,这个本该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马云程却在北平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36岁。他的鲜血,染红了黎明前的土地,也擦亮了更多人前行的路。
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为马云程烈士立碑纪念,将他的遗骨郑重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如今,八宝山的松柏依旧苍翠挺拔、四季常青,碑石上“马云程”三个字,虽历经数十载岁月冲刷,却依旧闪耀着铁血丹心的灼灼光芒——这是一位革命者用生命镌刻的赤诚忠魂,是穿越时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将始终照亮后人追寻信仰、砥砺前行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