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实验室为战场,用精密仪器作武器,在28年的食品检验征程中,织就了一张守护百姓饮食安全的科技防护网。他就是榆林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业务科科长米林锋。
争做食品检验的“领跑者”
2007年,米林锋在“中-加小农项目”西部实验室培训班上看到,国家级实验室技术骨干用自动化设备精准检测出食品中微克级污染物。这让他深刻领悟到,食品检验是关乎生命健康的“科技战争”。从此,米林锋努力学习食品检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不断提高综合技能,为打好这场“战争”做足准备。
学成归来后,米林锋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助推榆林食检事业换挡提速。2014年,他全力推动榆林食检中心实验室筹建、资质认定和食品安全抽检等工作,高效完成检验资源配置和技术参数攻关,使该中心的检验能力范围达到30大类720多个参数,位居全省前列。
不仅如此,米林锋还积极组建科研团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科研兴检注入强劲动力。他主持参与省市科研课题11项,申请专利13项,联合发表论文19篇,完成调研报告5篇,完成重点实验室建设1项,众多科研成果逐步应用转化。
让“土特产”变身“金名片”
米林锋始终秉持食检为民原则,积极发挥食品加工专业特长,解决了诸多食品领域技术难题。多年来,他致力于饮食质量安全、食品检验、生产加工等领域的咨询服务与技术创新,积极寻求榆林食品的新质生产力突破口,为推动榆林食检和特色食品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付诸行动。
羊杂碎是榆林地方特色名小吃,有着上千家餐饮经营规模和享誉全国的品牌效力,产业化及市场前景看好,急需进行标准化生产开发。 2024年6月,由米林锋主导制定的《榆林羊杂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正式实施。其中,可食羊副产品原料的查验把关、熟制加工控制、羊杂料包中蛋白质定量、微生物污染防控和包装标识等核心指标的强制性要求,为传统美食注入了“安全源动力”。自此,榆林羊杂碎彻底摆脱了无标可依的局面,10多家羊杂碎生产企业和标准化工厂应运而生。
在米林锋看来,科技工作者既要用严格的检测守住安全底线,也要用创新的技术搭建发展阶梯。近年来,他组织和参与制定马铃薯瓢漏粉条、石碾小米茶粉、荞麦碗饦、馃馅等各类食品标准30余项,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制定包头肉、油馍馍、拼三鲜、荞麦煎饼等20多项规范标准,持续为榆林特色食品加工注入标准化技术元素,促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让传统产业“破茧蝶飞”
“食品检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热乎乎的民生。”米林锋始终牢记守护群众“幸福梦”的使命。 2017年底,他主动帮助辖区内食品企业重新规划建厂,并专门为其设计全流程冷链生产线,同时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对接,研究优化产品配方,提升质效。通过6年多努力,该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和陕菜供应链巨头。
2018年,米林锋带领团队,通过采集不同生长周期的样品,检测分析荞麦副产物中皮、渣、糁、面等筛余物成分,研发出“低温烘焙—气流分级”的麸粉提取工艺,突破荞麦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盲区,实现“荞麦全身是宝”的产业链延伸,让曾经的“丰收愁”变成了“致富甜”,相关成果获得3项国家专利。如今,定边县已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荞麦深加工园区,“三边荞麦”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突破15亿元。
此外,米林锋还指导开发出全自动隧道式碗饦蒸箱设备,已有7家企业实现了碗饦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帮助饮用水企业开发泡茶用饮用水、饮用天然山泉水和含氢饮用水3个产品及标准,实现许可上市;完成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防控课题2项,保障饮用水安全;积极推动榆林特色食品工业产业化发展,在羊肉、手工挂面、糜谷稠酒、黄米糕等产品创新上取得进展,累计帮扶食品企业上百次。
米林锋——这位年过半百的科技工作者,用28年的光阴,在食品检验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答卷。他和无数食品检验工作者一样,用执着和担当,守护着千万家庭的“舌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