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琴(1957——2024)
1957年,郭云琴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东大街枣园坬。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风沙漫卷,不仅赋予了她爽朗坚韧的性格,更在她心底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小时在东街小学读书时,她便是校园里的“文艺小明星”,能歌善舞,每次站上学校的简易舞台,清亮的歌声、灵动的舞步总能引来观众阵阵欢呼。这份对舞台的热爱,成了她逐梦的起点:1970年,年仅13岁的她凭借过人天赋考入米脂剧团,正式叩开戏曲艺术的大门;1976年10月,为打磨专业功底,她远赴西安音乐学院,先后两次进修声乐,在乐理与唱腔的世界里深耕细作;1983年11月,她调至榆林市民间艺术团,从这里开启了与陕北民歌相伴一生的璀璨旅程。
在榆林民间艺术团的岁月里,郭云琴对陕北民歌的热爱近乎痴迷。她深知,真正的陕北民歌藏在民间艺人的唱腔里、在黄土坡的风里。一有空闲,她就揣着笔记本、带着录音机,跑遍榆林周边的村落,找到那些唱了一辈子民歌的老艺人。坐在土炕头、晒谷场边,听老人们哼着祖辈传下的《五哥放羊》《方四姐》,她逐字记录唱腔的转折,仔细琢磨吐字的韵味,把那些最质朴、最鲜活的“黄土味道”刻进心里。日复一日的钻研中,她渐渐将戏曲的婉转与民歌的豪放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唱《陕北碗碗腔》时,声线如山间清泉般潺潺流淌,轻松洒脱;演绎《崖畔上的酸枣红艳艳》时,又满是陕北人的爽朗热忱,让人仿佛能看见崖畔上那簇簇火红的酸枣,迎着风摇曳生姿。
1982年,郭云琴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舞台考验——她受邀参加亚洲舞蹈家协会与西北5省联合举办的长安音乐会。这是她第一次在全国性舞台上与顶尖艺术家同台,台下坐着业内专家与歌坛前辈。当伴奏响起,她深吸一口气,唱起了陕北民歌的经典《蓝花花》。声线起时,是少女的娇羞婉转;唱到情深处,又化作抗争的激昂悲愤,把兰花花的喜怒哀乐揉进每一个音符里。唱罢,全场先是片刻的寂静——所有人都还沉浸在那份动人的情绪里,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紧接着,她再唱《崖畔上的酸枣红艳艳》,高亢处的甩腔余音绕梁,几度被掌声打断;最后加唱的《六十六》《送郎》,更是让现场气氛彻底沸腾,喝彩声此起彼伏,她多次鞠躬谢幕,掌声仍久久不息。
这次演出让郭云琴的名字开始被更多人记住,而1984年,中国唱片公司将她演唱的《崖畔上的酸枣红艳艳》制成单曲发行,更让她的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黑胶唱片转动间,陕北的风情透过电波,飘进了无数听众的耳朵里。1986年,是她的“丰收之年”:在中国歌谣家协会“黄河歌会”上,她以一曲饱含深情的陕北民歌斩获优秀演唱奖;紧接着在全国民歌通俗歌曲大赛中,她再次拿下优秀演唱奖;同年,她还被评为“陕西省最佳歌手”,《陕西工人报》特意撰文称赞她为“塞上百灵”——这个称号,从此成了她的专属标签。
1987年,郭云琴的艺术之路再攀高峰。在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宝鸡杯”民歌邀请赛上,她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动情的演唱,一举夺得一等奖;不久后,陕西省电视台拍摄《陕北民歌集锦》,特意挑选了她演唱的《五哥放羊》《女孩担水》《方四姐》三首作品。镜头里的她,眉眼间满是陕北姑娘的灵动,歌声里藏着黄土高原的厚重,这些影像在省内外电视台播放后,让更多人爱上了陕北民歌,也记住了这位会用歌声讲故事的“百灵鸟”。
1988年,郭云琴带着陕北民歌走出了国门。她多次随团赴法国、瑞士、前苏联、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访问演出。在巴黎的剧场里,她唱起《东方红》,法语字幕滚动间,观众为那股磅礴的生命力鼓掌;在东京的舞台上,《五哥放羊》的俏皮旋律响起,台下听众跟着节奏轻轻点头;在前苏联的音乐厅里,她用陕北话演绎的民歌,跨越了语言的隔阂,让异国观众读懂了黄土高原的深情。每一次谢幕,都有观众围上来,用不同的语言说着“太棒了”“还想再听一首”——她用自己的歌喉,印证了“音乐无国界”的真理,也为陕北民歌走向世界搭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回到家乡的舞台,郭云琴依旧光芒不减。1991年,在榆林地区春节晚会上,她演唱的主题歌《翻身道情》高亢嘹亮,二人台对唱更是默契十足,为当年榆林春节晚会在全省展播中斩获“团体金奖”立下汗马功劳;1992年,在陕西省新剧目观摩演出会上,她的独唱《古城榆林美》唱出了家乡的壮美风光,二人台《府谷女儿惹人爱》满是乡土风情,两首作品双双拿下“演唱奖”;在中国第一、二届民族艺术节上,她挑起独唱与对唱的大梁,再次助力团队赢得“团体金奖”。1996年,榆林地区正式授予她“青年歌唱家”称号;1998年,陕西省文联评选她为“德艺双馨”优秀会员——这份荣誉,是对她艺术造诣与品德修养的双重认可。
多年来,郭云琴的艺术成果不断沉淀:她早早入编《中国文艺家传记》《中国专家大词典》,发行过《东方红》磁带;2006年,《郭云琴陕北民歌专辑》CD光盘问世,收录了她多年来的经典演唱,成了陕北民歌爱好者珍藏的“宝贝”。《人民音乐》《文化周报》《榆林日报》等媒体多次用大篇幅报道她的故事,陕西电视台也为她制作专题节目,“黄土高原上的百灵鸟”,这个称号在陕北大地越传越广。
在艺术之外,郭云琴还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1986年5月,她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成为农工民主党榆林支部委员会6名创建人之一。此后20多年里,她一直担任历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分管宣传工作,把对人民的热爱融入每一次活动中。她牵头组织有文艺专长的人才,走进乡村参与“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献唱;深入矿区开展“送文艺到矿区”义演,用歌声慰藉辛苦的矿工;“统战风采”“统战之歌”等大型广场晚会上,她既是组织者,又是主持人,还得站上舞台演唱——每次活动,她都毫无保留地亮出“百灵鸟”般的歌喉,让欢乐祥和的气氛感染每一个人。此外,她还当选为陕西省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任政协榆林市第一届委员、榆林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常委,身兼陕西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音乐家协会榆林分会理事、陕北二人台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
从米脂县枣园坬的黄土坡,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郭云琴用30多年的时光,把陕北民歌唱成了自己的生命底色。她的歌声里,有黄土高原的魂,有陕北人的情,更有一位艺术家对事业的赤诚。2024年,郭云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