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912-6212255邮箱:1483081441@qq.com

林关石:黄土地上撒金播银人

时间:2025-11-24

微信图片_2025-11-24_084802_813.jpg

林关石,生于1935年,浙江乐清人。1953年来到米脂县农业技术指导站。1985年当选为米脂县政协委员,连任六届。1984年1月,被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9月,被授予“科技扶贫经济开发先进个人”称号;1993年10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他被人们称为“黄土地上撒金播银人”。整整56个春秋,他将自己的热血、辛劳和汗水无私地奉献给了黄土地,奉献给了米脂人民。

1935年,林关石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县卓南乡横担村。物华天宝、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孕育了他聪颖的天资,也赋予了他无限丰富的想象力。由于父母都是农民,林关石从小也便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少时他经常出没田间地头帮父母干农活,看着绿油油的庄稼他便幻想着有一天让它们多结几穗、多产几粒,无论是白粒还是金粒……基于这种情结,长大后,他考取了浙江省台州农业学校。1953年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选择支援陕北。次年3月,怀着满腔热血,带着对陕北革命圣地的无限憧憬、无限梦幻和无限希望,林关石来到了米脂县农业技术指导站。

克服困难搞育种

从江南到塞北,从青山绿水到黄土高坡,林关石觉得这里的条件比想象中的还要差,粗糙的小米、苦涩的井水是无法与家乡的稠大米羹相比的。彻夜难眠的土炕、无法沟通的语言,无一不使他怀疑能否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

开弓没有回头箭,更何况看到米脂一穷二白的现状,他咬紧牙关,这里需要他,一切从头开始!从此,他便日日蹲在田间地头,向农民学习经验,并决意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奉献给这块贫瘠的土地。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信念,他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

20世纪50年代,榆林地区连续几年遭遇暴风雨的袭击,大雨歇斯底里地下,无定河大浪滔滔,米脂的山川被冲刷得支离破碎,满目疮痍。林关石敏感地意识到要搞好水土保持,而这正与当时的中央文件精神不谋而合。于是他潜心研究起水土保持,不断地调查、研究、观察、分析,与同伴在米脂县杜家石沟和高西沟率先修出十多亩水平梯田做水土保持试验取得成功,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在高西沟蹲点时,他提出了“分段拦蓄、节节筑坝”的主张,为该村的水土保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65年,陕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春夏秋三季连旱,年降雨185毫米,仅是1964年雨量的26%。这无疑给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原播下了灾难的种子。多数耕地全年没有下种,冬春时送上山地的粪,秋天依旧堆放。米脂县粮食亩产下降为18.5公斤,其中谷子亩产仅16公斤,平均每人每天仅有小米30克。

黄土地在烈日的炙烤下奄奄一息,作为农业技术员的林关石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印斗乡吴家峁村搞生产自救,他每天吞糠咽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身患痔疮,大便出血,而且钻心地痛,平时坐卧都疼痛难忍,不到一个月体重下降了15斤。劳动时经常眼冒金星,站立不定,但稍作休息后他仍坚持工作,从未耽误过一天。假日他回到家中一看,不禁潸然泪下,老婆、大女儿两人饿肿,病倒在炕上;长子、二女儿饿得有气无力,眼泪汪汪地巴望着父亲能给他们解救危难。他的心碎了,一个初来陕北吃了小米难消化的人现在是多么渴望有一堆小米啊!妻子让他到所蹲点的乡下用粮票换点平价小米,他接过口袋和粮票跨出门去,不到两分钟他又折回来了。他开不了口,眼下到处都缺粮,他还是一个农业技术员,他不能那样做。妻子擦着眼泪直点头,她理解丈夫的苦衷。陕北的落后和贫瘠激发了林关石的创造力,他深知增收或减产一粒粮食对广大农民意味着什么,从而萌发了育种的念头,他决心培育出一种抗旱、高产、优质的谷子新品种。

当育种计划在脑海里形成后,林关石便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奋斗就是整整20年。1965年秋冬之际,时任省水保局副局长的周梦亮来米脂检查水土保持工作,听了林关石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独到见解,看到林关石指导吴家峁农民挖泉水修水窖,搞坝地水利建设,觉得此人是个难得的水土保持技术人才,一心想调他去省水保局工作,林关石却婉言谢绝,说他正在做谷子育种计划,离不开陕北。榆林地委农工部长马维藩一次在米脂召开的水土保持现场会上也看中了林关石,向米脂县委发了调令,要林关石去地区工作,而林关石也婉言拒绝,他要育种。就这样,林关石放弃了上榆林进省城的机会,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依旧与农民为友,和土地为伴,在陕北的穷山沟里一心一意搞育种。

坚持不懈造出育种基地

1966年春,林关石着手制订谷子育种计划。但时隔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1969年,林关石担任米脂“南育队”队长,和部分农技干部及农民赴海南岛育种。心潮澎湃时,他作了一首小诗,海南育种队之歌:“告别黄土高原/扎营海南岛上/为人民育种/披星戴月英姿飒爽/部湾海浪/为我们纵情歌唱/椰子树的长影/为我们搭起帐篷。”他在为人民服务中不断寻找乐趣。12月份,预告海南岛将有地震发生,上级通知紧急防震。同行人员都情绪波动,寝食难安,林关石此时十分镇定,不断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并把他们转移上山,自己一个人却不忘守护种苗。他在日记里写道:“假如真的遭遇地震海啸为革命牺牲了,死后绝不给组织添麻烦,尸首留在海南岛,三尺泥土当被盖,面部永远向着北方。”

值得庆幸的是,一个月后,海南岛解除防震,大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等到种子成熟后,产量比邻队高出许多,同志们都说这是林关石的功劳,可他却摇头否认。他又在想着要赶播种前把种子运回米脂。而就在此时,林关石接到了母亲病危的通知,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探望母亲了,在这个节骨眼上,母亲却报病危,这该怎么办?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林关石左思右想,米脂的乡亲们都焦急地盼着种子,要不就错过了播种季节,他决定还是先回米脂。然而,这却成了林关石一生的遗憾,他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母亲带着思念离开了人世,永远地离开了他。

林关石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回到农技站后,办公室的牌子也换了,办公桌早已不见踪影,领导说他成绩太突出,有阶级斗争新动向,让他把种子交了后去城郊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满腹委屈无处诉说,只好服从安排,来到了被下放的镇子湾村。

直到1973年,榆林地区农业局局长常锦成要林关石一起去城郊乡周家沟蹲点,林关石才正式开始了引种工作。1975年,林关石在蒋沟村蹲点时开始搞谷子的“有性杂交”,经过三年的引种、杂交和小块试种,却没有新进展所产的谷种总不尽如人意。但他没有灰心,更没有气馁,陕北人的淳朴厚道不断感动着他的热忱,他继续脚踏实地研究,不断总结,寻找症结所在。同年10月,林关石被调到米脂县职业高中农学班去任教,这使他可以更好地搞育种工作。1976年1月,他利用寒假时间,顾不上回家休息,就先后赴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辽宁、江西等省区征集谷子、高粱、大豆、洋芋等育种材料。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他在一个小旅馆度过。他的包包袋袋一大堆,大包套小包,前一包、后一包、左一包、右一包,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掏炭的。这年春天,他选择了离学校不远的一条荒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劈山填沟造良田,泥一身汗一身,共同奋战100多天,造出了四亩育种基地。经过了三年的不懈努力,林关石育出了许多新品系,交地区种子公司三年布点区试、两年大田生产比较试验,新谷种终于得到肯定。

培育新品种促增产

林关石在宋硷村蹲点时,看到村民们连稠米汤都不够喝,便为他们推广了他培育的谷子良种。秋后收成提高了三倍,过年村民们都吃上了香喷喷的油糕、黄馍馍,喝上了热乎乎的米酒,粮仓也攒满了,村民们激动地称他为“灵官神”。年底村里送他一块“科学种田夺高产、谷子产量翻三番”的匾额做纪念。

路是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林关石正是靠着这种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1985年12月,浸透着他心血和汗水的抗旱、高产、优质的谷种通过了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被命名为“秦谷4号”。

成功培育出“秦谷4号”后,乡亲们不再为吃不上小米而犯愁。此时,林关石又把目标投向了大豆。80年代初,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改变,农民生活已逐渐好转,吃白面又成为农民的需求。陕北种小麦不合算,但农民又没钱买面吃。“用大豆换面粉吃”,林关石又下定决心要培育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的大豆新品种。陕北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大豆比较适宜,换过面粉,剩余的大豆还能在外地市场销售,从而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正当林关石的大豆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时,生活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1984年1月17日,林关石的长子从部队复员参加地方工作不久,却在横山县突然身亡。老伴经不起这一沉重打击,哭得死去活来。林关石又何尝不伤心,他年前还为儿子作了一首诗:我愿是一片沙梁,只要我的孩子是一棵骄杨,在光秃的荒丘上茂密成长;我愿是一片草坪,只要我的孩子是一匹骏马,在绿色的丛叶上奔腾跳跃;我愿是一节枕木,只要我的孩子是一列快车……

而今,他再也见不到儿子,这比剜了他心头的肉还痛百倍,但他却收起眼泪,坦然面对不幸。在办完后事的第二天,他忍住悲痛照常去上班、去育种,他要在这片深深眷恋着的黄土地上寻找新的希望,创造新的奇迹。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林关石经受了命运的无数考验,也如钢一般坚硬,他永远都不会在生活面前屈服。

1984年春天伊始,林关石便与榆林地区农科所合作,搞大豆引种和育种试验,在米脂县宋硷村支书赵锦亮的五亩地上试种了300个大豆品种。这年秋天,他在保护区旱丰一号大豆中发现了一株神奇的变异植株,他如获至宝,将其编号挂牌为“8415”。第二年春,上级业务部门指示农技站以推广为主,停止育种。林关石就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在妻子的“责任田”上继续精心培育“8415”大豆种。之后参与了榆林地区三年区试、两年生产试验,增产显著,比对照区增长15%。1993年1月,被榆林地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榆豆2号”。

林关石培育出的“秦谷4号”和“榆豆2号”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他成了农民敬仰的“活财神”。“秦谷4号”通过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的推广种植600万亩,每亩增产谷子20公斤,经济效益增加了1.8亿元。“榆豆2号”仅陕北推广就有107万亩,共增产大豆2140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6420万元。

林关石从1985年开始就当选为米脂县政协委员,连任六届,每次政协会议上,他都积极建言献策,不时呐喊呼吁,当好老百姓的“贴心人”。他“不识时务”的耿直,也难免招来有些为官执政者的白眼,可他却笑着说,只要能为老百姓代言,他什么都不在乎。

春华秋实,孜孜不倦。退休后的林关石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尽管常年风吹日晒、奔波劳累使他得了严重的腰腿病,可他还是在家待不住,只要看到绿油油的庄稼他就有了力气。他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这块厚实的黄土地上,把一颗赤诚的江南游子之心牢牢地系在了米脂的父老乡亲身上。他不断地研究、试验,又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系,成为农民增产的新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望林关石走过的人生路程,每一个脚印都渗透着他的血汗,都诠释着他的人生价值。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寨都种谷子、大豆和向日葵,并辐射到周边省区。56个春秋的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的无私奉献,人民不会忘记他,党和政府也不会忘记他。1984年1月,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授予林关石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9月,国家科委、陕西省政府授予他“科技扶贫经济开发先进个人”称号;1993年10月,国务院决定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截至目前,他荣获科技成果奖14项,他的事迹上过报纸、上过电视、上过书籍,被载入54种大型典籍之中。几十年来,林关石先后编著了《陕北农业区域开发及名优品种荟萃》和《陕北马铃薯育种与栽培》两本书,发表了84篇学术论文,共84万字。面对着谷垛子一般高的证书,林关石说:“党和人民对我太好了,其实我没做什么,这些成果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成绩是属于大家的,我真是受之有愧。”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林关石正是这样,这位黄土地的骄子,在陕北人民的心中矗立起一座丰碑。(内容来源:《塞上丹心:走进榆林的他乡人》,作者:李睿)



来源:米脂史志公众号   作者:小编

打 印】【顶 部】【关 闭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技术支持:米脂婆姨网络公司 陕公网安备61082702000111号 陕ICP备12009129号-1 Email地址:1483081441@qq.com
本站所刊登的米脂电视台、米脂人民广播电台及米脂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米脂融媒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2001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7420071新闻热线:0912-6212255 地址:米脂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信箱:mizhixinwen@126.com
米脂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2-621225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mizhixinwen@126.com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