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陕西省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梯田如碧链缠绕山梁,坝堰锁住沟壑褶皱,坡地光伏板泛着蓝光,宛如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宝石”。站在龙头山山顶,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放声高歌:“山连山来沟套沟,高西沟如今换了天。”歌声里,是这个小村庄跨越几十载的奋斗与新生。
“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村民常锦栋至今记得年轻时的穷光景。作为村里有名的“爬山虎”,他曾用麻绳绑着腰,吊在陡坡上撒柠条籽,“那时候就一个念头,不能让子孙后代再受穷。”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几代高西沟人接力治山治水,整修梯田栽种果树,用绿色发展写下了最硬气的答案。高西沟村成功实现从“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年年遭灾荒、十年九不收”的贫瘠困境,到“梯田层层盘山头、金秋果香飘满沟”的生态富民新貌的历史性跨越。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四年多来,村民们牢记嘱托,让绿色奇迹持续生长。截至2024年年底,全村林草覆盖率提升至78%,累计造林超4500亩(含早期退耕还林2530亩、近年新增2000余亩)。
生态底色之上,产业活力竞相迸发。在500亩谷子示范样板田,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在千亩山地苹果示范园里,农技人员正指导村民疏果;分布式光伏板形成一片“蓝色海洋”。“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光伏项目源源不断地输送清洁能源。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余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7648元!”村委会主任高治前算起收入账,笑容满面。
更让人惊喜的是生态价值的创新转化。2025年1月,淤地坝碳汇交易在这里落地,2万吨碳汇量换来150万元收入。“谁能想到淤地坝还能换钱?”63岁的村民高治辽笑着说。如今,村里系统实施森林抚育,提升万亩谷子基地水平,9000余万元生态振兴项目落地生根,“绿水青山”正加速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的高西沟村不仅是生态治理的典范,还以文旅融合为引擎,将黄土风情转化为发展动能。
“陕北有个高西沟,山沟沟里出奇迹!”大型沉浸式实景剧《陕北有个高西沟》每周末上演,重现村民治山治水的奋斗历程。9月央视《山水间的家》栏目组走进这里,让小村庄成为“网红打卡地”。高西沟村将18处特色景点串珠成链: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展示水土治理智慧,盘山梯田观光点勾勒黄土高原的壮美线条,“高西沟记忆”民俗展馆重现陕北农耕文化……
文旅融合,让高西沟的故事走向更远。在“你好高西沟”驿站,游客们住窑洞、吃农家饭;小米研学直播基地里,村民们演示推碾子、拉磨,让游客体验农耕文化。截至目前,村里已建成18处特色景点,发展农家乐5家、民宿48户,2024年游客超1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0万元。
村民的日子,也跟着红火起来。63岁的高锦武办起民宿,5间窑洞常常满房,“住窑洞、吃土灶菜,游客都说有陕北味儿。”农家书屋里,3000余册书籍涵盖种养技术、文化知识,管理员马川川还被评为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村里还实现医保“一站式”报销,完成61户庭院改造,2025年获评“全国文明村”,群众满意度达98%。
“下一步,我们要引进樱花树苗,修玻璃栈道,让高西沟四季有景。”姜良彪指着新修的木栈道规划未来。从“荒山大沟”到“生态富民”,高西沟人用几十载奋斗证明:在黄土高原上,只要肯实干,就能种出希望;只要守得住绿色,就会有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