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陕西

来源:群众新闻 作者: 时间:2024-03-20 10:21

蓝关古道经过的山岭。   

正在建设的羌村杜甫文化生态园。   

远眺潼关古渡。   

耸立在渭河岸边的咸阳清渭楼。

以上照片均由陕西日报记者 张军朝摄

插图 薛淞作

历史,成就了大唐盛世;大唐,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大唐的气象、大唐的自信、大唐的威仪彪炳青史,鲜活地呈现在流传千古的唐诗里。作为唐王朝的中心地域,陕西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文人墨客心中的诗与远方。《全唐诗》收录的与陕西相关的6000余首诗作,几乎涉及三秦大地上的每一个地方。

如今,当梳理这些诗歌,重走诗中描绘的地方时,我们深切感受到脚下的这块土地是多么神奇和厚重。它承载了多少金戈铁马、历史沧桑,它成就了多少英雄故事、人文辉煌……

秦岭古道

雪拥蓝关马不前

横亘东西的巍巍秦岭,将中华大地分成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在“带雪复衔春,横天占半秦”的秦岭陕西段,古人开凿了多条连通南北的天堑古道,为华夏统一、商贸流通、人文荟萃作出巨大贡献。在那一条条漫长险峻的古道上,诗人们一遍遍吟诵着它们的神奇,留下许多不朽诗作——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面对峥嵘突兀、崎岖惊险的秦岭蜀道时发出的惊叹;

“洪炉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这是刘禹锡对华山的歌颂;

“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云塞石房路,峰明雨外巅。”这是贾岛对太白山的赞美;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这是孟郊对终南山的描述;

……

在诗人的妙笔下,山水形胜之美,帝都王气之佳,天人合一之神秘,共同展现着秦岭的磅礴气势、吞吐万状。

3月6日,春风和煦,阳光灿烂。记者穿越秦岭古道中著名的蓝关古道,探寻这条古道的沧桑巨变。

蓝关古道又名武关道,是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凿的一条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唐时,蓝关古道又称商山道,主要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南北沟通。很多文人墨客或遭贬谪的官员从长安出发,经蓝关古道前往南方,一路上留下了大量诗歌。现存与蓝关古道有关的唐诗有200余首,这条古道因而又被称为“唐诗之路”。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公元819年,韩愈遭贬前往潮州。正值寒冬时节,他行至蓝关时被大雪拥阻,人马不能前行,感慨之际,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

蓝关古道峣山至蓝桥段的入口位于蓝田县蓝关街道坡底村。从坡底村的步道上山,记者看到多处摩崖石刻和挖凿岩石的痕迹。“近年来,不断有考察团队和游客到这里来寻访古道遗迹。”坡底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国荣说,“很多人是被唐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吸引来的!”

1958年,当地修建了一条穿越蓝关古道的简易盘山公路;2008年以后,公路被改造成水泥路面。公路连通了杜甫诗句“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中描写的蓝桥古镇。记者驱车绕上山梁,来到古道上的六郎关前。

六郎关南侧,有一条小道可通往王维隐居的辋川。从辋川沿灞河到达谷口的公路边,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以王维山水诗为设计元素的壁画和景观。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今存诗400余首。公元750年春,王维离朝屏居辋川。他的《辋川图》被后世赞誉为“胜冠秦雍,极天下园林之胜”,《辋川集》二十首更是唐代山水诗的典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诗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沿六郎关北侧下山,虽已过惊蛰,山坡上仍有厚厚的积雪,坡道结冰,光滑难行,不禁让人想到韩愈写下“雪拥蓝关马不前”时的无奈和惆怅。

蓝桥古镇(今蓝田县蓝桥街道)是唐代蓝关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古镇前是清流潺潺的蓝水,后方是巍峨高耸的王顺山。白居易在诗中写道“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杜牧也有“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分”的诗句。

从蓝桥古镇出发,沿蜿蜒的公路前行约30公里,就可到达商洛市商州区的牧护关镇。牧护关遗址已无从找寻,镇政府所在地黑龙口村的道路两旁有多家卖豆腐的摊位。“黑龙口豆腐”远近闻名。据牧护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任俊强介绍,豆腐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500万元。

鄜州羌村

归客千里至

自信包容的唐代,造就了唐人感情生活的千姿百态,也造就了唐人以诗咏怀的文化风尚。唐代的社会风貌、山川地理、时代变迁、历史事件,无不在诗歌中得到反映。

“诗圣”杜甫无疑是以诗歌记录社会现实的伟大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却始终忧国忧民,为后人留下1400多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沦陷。为避战乱,杜甫携妻子儿女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长安至奉先(今渭南市蒲城县),后又经白水取道华原(今铜川市耀州区),一路北上,辗转来到鄜州(今延安市富县)避难,将家眷安置在州城西北15公里的羌村。不久,杜甫又只身一人历经艰险,投奔刚刚即位的唐肃宗,中途被叛军抓获下狱,后趁乱逃脱。之后,因在左拾遗任中上谏,杜甫被放还鄜州“省亲”,直到公元757年农历十一月才离开鄜州返回京师,与妻子儿女寓居羌村近一年半之久。

在此期间,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这段难忘的历程,满怀忧愤地写下了许多深刻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抒发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情怀,著名的有《春望》《羌村三首》《北征》等。古羌村也因此闻名遐迩。

3月5日,惊蛰,记者来到富县羌村探访。羌村位于富县城北15公里的采铜川,群山环抱、溪水潺潺。村前路边的一块巨石上,有明代镌刻的“少陵旧游”4个大字。

河岸边坐落着百余户人家的房舍,几棵高大的古槐挺立在村中央,让人仿佛看到了杜甫笔下的羌村景象:“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

杜甫曾经居住过的土窑洞已无迹可寻,但后人为纪念杜甫所建的“杜公窑”仍在。

公元757年春天,杜甫身陷长安,独自春行远望,不禁百感交集,遂写下忧国忧民、怀念家人的千古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7年秋天,杜甫回到了鄜州亲人的身边。他把回到家时的情景和心情写成了著名的《羌村三首》。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突然看到丈夫归来,妻子一时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入夜,夫妻两人在烛光中相对而视,仍如在梦中一般:“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富县文物保护中心讲解员张咏梅介绍,羌村民风淳朴,乡人热情好客,杜甫在羌村居住时,和村民相处得非常好。在他离开的日子里,妻儿得到了邻居们很好的照顾;当他劫后余生回到村中时,乡邻纷纷前来看望。

诗人写道:“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诗人满怀感激,只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诗人倾吐心怀的吟唱,让乡亲们心酸落泪:“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纵观杜甫诗作中所写的人生遭遇,也许在羌村的日子是最让诗人感到温暖的时光,尽管短暂,乡亲们的厚道和热情却铭刻在了诗人心里。

富县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段绪介绍:“富县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杜甫羌村故居是全县文旅开发的重点项目。由羌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常再来投资打造的羌村杜甫文化生态园正在建设中。园区入口处伫立着杜甫雕像,雕像后面的背景墙上就镌刻着《羌村三首》。”

潼关天险

雄关百二气佳哉

在诗人笔下,关中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丽质之天然,风物之完厚,民俗之淳朴,文化之昌盛,都体现在唐诗里;英雄折腰之地域,风云际会之霸气,经纶天下之雄风,郁郁人文之彰显,都矗立在唐诗中——

“卓杰三峰出,高奇四岳无。”张乔说,这是关中的山;

“泾渭横秦野,逶迤近帝城。”吕牧说,这是关中的水;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李白说,这是关中的城;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李显说,这是骊山之所望;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崔颢说,这是潼关之气势!

扼守八百里秦川东大门的,是位于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之处的潼关天险。李世民在《入潼关》一诗中形象地描绘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自然环境:“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3月7日,记者来到潼关,站在黄河岸边的古城遗址上眺望,立刻被这“畿内首险”的地理位置、山川风貌所征服。潼关南障秦岭,北阻黄河,扼西北咽喉,有“百二重关”“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关、古渡、古战场,一代代途经这里的文人墨客留下数百首诗词歌赋。由政协潼关县委员会编辑、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咏潼关古诗词选注》一书,收录了122位作者吟诵潼关的186首诗词作品。其中,唐诗有54首。

关于潼关的雄奇险要,薛逢在《潼关河亭》中写道:“重冈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郭文之在《出关怀古》中描述:“雄关百二气佳哉,日色苍茫拂曙开。华岳三峰皆北拱,黄河一水自西来。”

岑参在多首诗中呈现了潼关的猎猎狼烟:“胡寇尚未尽,大军镇关门。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关于潼关的沧海桑田,杜甫在《潼关吏》中写道:“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韦庄在《关河道中》叙说:“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如今,气吞万里的潼关天险,烟尘早已远去,文明仍在万千变幻中延续。在潼关古城,整修后的水坡巷古色古香,千年古槐生机依然;在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的拱卫下,古城独特的风貌在保护发展中得以凸显。

屹立于古城东山景区的潼关县博物馆,按照明清时期的山河一览楼建筑样式进行了复原,气势宏伟。在潼关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章巧的带领下,记者登上博物馆露台,壮阔的黄河湿地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1994年,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通车。从此,潼关古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潼关古渡已经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据介绍,2023年,潼关县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6.8亿元,当地的饮食名片“潼关肉夹馍”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年产值达10亿元。

咸阳古渡

劝君更尽一杯酒

3月8日,微风习习,咸阳清渭楼广场上人潮涌动。正在欢度“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一队队“女神”们,与自发参与的游客一起弹琴、跳舞、唱歌,快乐地享受着春日的时光。

渭河岸边的古渡公园里,草木葱茏,曲径通幽,每一处景观石上都镌刻着吟诵咸阳美景的古诗词。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二层廊道的立柱上,悬挂着数十块刻着古诗的木匾。游客阅读古诗的同时,还可以眺望渭河廊桥的风姿。

咸阳古渡是闻名遐迩的“关中八景”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人们通过古渡的桥梁或舟船渡过渭河,前往陇东、巴蜀之地,踏上漫漫旅程。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咸阳古渡遗址附近发掘出大量文物,为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军事提供了重要物证。

古“咸阳桥”已不见踪迹,诗人们留下的诗词仍在吟诵。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这是温庭筠《咸阳值雨》中的古渡春色。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写得气势磅礴。

咸阳古渡是一个送别的地方。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脍炙人口,李商隐的“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更是把送君千里的情谊写得淋漓尽致。

1986年,两座宽16米的古桥遗址在咸阳市秦都区西屯村东北侧的古河道先后被发现。在发掘的106米遗址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粗壮的楠木、杉木、松木等桥桩144根。这处被命名为“沙河古桥”的遗址,198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古桥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叶状青铜饰件”被评为我国现知秦汉时期最大的金属铸件。

专家考证,“沙河古桥”处在“西南丝绸之路”和“沙漠丝绸之路”的分岔口,是西出长安连接大西北、大西南的锁钥,因此被称为“万里丝路第一桥”,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3月8日,沙河古桥遗址文物管理所所长朱峰告诉记者:“在古代,渭河上建有多座桥梁,最著名的是‘渭水三桥’(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目前,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周边已发现不少于10座古桥遗址。其中,隋唐东渭桥遗址已经确定。”

朱峰进一步介绍,古人修建的渭河三桥,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极大方便了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如今的渭河上,公路桥、铁路桥、观光桥……一座座现代化大桥飞架南北,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唐诗因陕西更加丰富多彩,陕西因唐诗更具文化魅力!”著名学者、《唐诗陕西》作者杨乾坤说。

这就是我们的唐诗,这就是我们的陕西!

返回省市新闻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群众新闻 编辑:陈思兰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