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事业成就综述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18-11-12 15:55

本报记者 徐子昕

    改革开放40年,记录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下榆林蒸蒸日上的发展,也记录下榆林文化事业从弱到强的拔节式成长,记录下这座城市全民尚文、浓墨渲染的沧桑变迁。

回望榆林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之路,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条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落后到先行的道路。我们深刻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荣光、历史的责任和前行的自信。

从弱到强——

夯基础建大文化发展平台

    “比赛中,选手们沿途会经过榆林老街、镇北台景区、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最后返回世纪广场。从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区跑向现代气息浓郁的高新区,见证历史与现代在榆林的完美融合。”在前不久举办的2018榆林国际马拉松赛上,主持人热情洋溢地说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加大力度补短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为全市文化大繁荣发展提供良好平台。目前,全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各达标7个;8个剧场投入使用,其中3个为A类剧场;已建成11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954个村(社区)级文化服务中心;登记注册博物馆23座,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12座。

    按照“城市农村统筹发展、事业产业均衡发展”的广播影视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我市还围绕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有线网络、直播卫星及电影放映工作,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全力推进项目实施。据统计,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59%、98.23%,每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6万余场,城市公益电影放映2000余场;直播卫星、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投入14835万元用于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共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备59万余套,受益群众达150余万名。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六楼骑街基础上设立的“榆林市古城六楼民俗文化展演”已成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2016年12月16日,榆林传媒中心正式成立。新的榆林传媒中心整合了榆林日报社、榆林广播电视台、榆林新闻网3家市级新闻单位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全媒传播,拥有报纸、电视、广播、网站、新媒体等传播渠道,成为我市乃至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一艘“超级战舰”。这是我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

从粗到精——

创精品促文化大发展繁荣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市上下与时俱进,实施舆论引导工程,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弘扬核心价值观,广电舆论引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文广局局长刘仲平表示,在积极做好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我市还一直致力于提升文化精品创作力度,勇攀文艺高峰。

    “电视台创建伊始,广播电视仅是转播中央台的一些节目,并没有自办节目。后来,随着自办节目的产生和增加,广电作品能在全省获奖的寥寥无几。

    近十年,是我们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进区域性强势品牌媒体打造工程,深耕精品力作,不断推陈出新,文艺创作得到长足发展的十年。”刘仲平说。

    2012年11月,榆林广播电视台《百姓剧场》栏目拍摄的《甄能吹的故事》被国家广电协会评定为“第七届全国栏目剧‘金骐奖’作品类三等奖”; 2013年,《绥米唢呐》在“人文中国第三季——传承中国”全国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展评、展播、表彰活动中,喜获全国电视纪录片二等奖;2015年,《枣乡情歌》被评定为“第九届全国栏目剧‘金骐奖’作品类一等奖”……

    2017年9月15日至10月5日,我市成功承办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值得一提的是,此活动由地级市承办尚属首次。我市共斩获3个文华优秀剧目奖、8个群星奖,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大型现代眉户剧《陕北人》、大型原创晋剧《母殇》也得到广泛好评。

从点到面——

重保护打造文化旅游胜地

    据统计,我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883处,占全省的28%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开始的点滴维护到大普查大开发大保护,使榆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日益凸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其间,我市开展的榆林史前文化、长城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性成果;深入挖掘榆林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榆林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大幅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强化拔尖人才的培育,重点培养文物考古、科技保护与利用人才;定期举办相关培训班,整体上提升文博队伍的专业水平;立足榆林文物资源优势,推动榆林文博创意产品研究与开发;充分运用科学手段攻克文物保护利用中的重大难题和关键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还争取上亿元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开展了30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其中,明长城建安堡保护加固工程,2016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工程”,2017年被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

    “我市联合延安、铜川两市文物部门开展的石窟调查工作,共调查了800多个疑似石窟点,最终确定石窟346处、窟龛800余个,并出版了《陕西石窟总目》(榆林卷),调查中还在神木发现了罕见的女真文字摩崖石刻。”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市文广局副局长杨颜如数家珍。

    所谓“石峁一出天下惊”,目前我市文物工作的最大亮点当属神木石峁遗址。2011年,石峁遗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完成,2012年起重点发掘了外城东门址、韩家圪旦墓地、樊庄子“哨所”、皇城台等重要地点。考古工作表明,作为石峁遗址的主要组成部分——石峁城址存续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左右,系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上古时期(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

    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4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0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5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1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7个,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52人。
 

返回省市新闻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