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米脂高西沟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2-08-08 09:02

编者按

    高西沟,这颗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闻名全国的“陕北高原上的明星”,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持续治理和发展,昔日贫穷落后的山村如今已成为山清、水秀、路宽、村美的生态村,更成为黄土高原农村综合整治的一面旗帜。

    为了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与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建设富裕、民生、生态、文化、和谐的幸福榆林,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走进米脂高西沟系列报道,为陕北农村综合整治提供借鉴。

   

    高西沟,这个20世纪60年代就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明星村”,近几年因退耕还林还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业绩,再次受到众多媒体的追捧。这是它与时代主题的偶合,还是一以贯之遵循某种发展规律的必然?带着这样的疑问,近日,记者走进这个不知有多少人探寻过的山村,所见所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高西沟的发展是科学的,高西沟的成效是显著的,高西沟的经验是宝贵的,高西沟的精神是永恒的。

 

黄土高原的“绿洲”

    6月29,滚滚热浪席卷而来,让人无处逃遁。可来到高西沟,绿色扑面而来,浓烈而肆意,让人顿觉心旷神怡。举目四望,青山叠翠,绿草如毡,瓜果飘香,绿树成行,蓝天碧水,波光粼粼……恍惚间来到了江南水乡。

    高西沟位于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全村126522人,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533亩,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有40架山、21条沟。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该村目前林草覆盖率达69.3%,综合治理程度为78%

   

    “我们村现有林地2253亩,其中生态林1660亩、经济林793亩。现有草地1500亩。”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骄傲地告诉记者。

    “它是黄土地里的‘绿洲’,它是一朵绿色奇葩……”凡来过高西沟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在广袤的榆林黄土高原上,像高西沟这样覆盖着这么多成熟的植被,真堪比沙漠中的“绿洲”。

    为什么昔日“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的高西沟,能成为环境优美的“世外桃源”?

 

强逼出来的“三三制”

    “就是修了点地、栽了点树、打了点坝,再其他的也没啥。”高西沟的老书记高祖玉曾淡定地总结说。这看似简单的回答背后却蕴藏着几代高西沟人的汗水、智慧以及朴素的发展观。

    “这条沟以前有30深。”曾经战斗过、指挥过这场巨变的高锦仁指着一块路边平坦的坝地告诉记者,在“以粮为纲”的特殊岁月里,高西沟人不甘落后,充分利用沟道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无水的沟道打坝、修堰窝,在有水的沟道建池修渠、扩展水地,在山顶缓坡建台地、修宽幅梯田,增加粮食产量。可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其一,耕地增多,对肥料的需要更加紧迫,牲畜的饲养迫在眉睫,饲草需求增加;其二,水土流失严重,有趋向越种越穷,陷入恶性循环的风险。

    被逼无奈之下,高西沟人急中生智。据查证,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他们逐步确立了“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形成了“三三制”模式,即3000多亩土地中粮田1050亩、林地1150亩、草地1000亩,人均实现2亩高标准粮田、2亩林2亩草、近2头家畜(包括大家畜),从而使高西沟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和变革,开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的先河,走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经过几代高西沟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今高西沟又响应时代的号召,走上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形成了林、牧、农“三二一”新的生态产业结构,即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

    “从‘三三制’到‘三二一’的蜕变,都是高西沟人生存的需要,但他们在无形中却遵循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这是以优化环境保护帮扶村子发展,以生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的实践探索。

 

尊重自然的“财富”

    没有地下资源,也没有工矿企业,但碧水青山就是高西沟人的金山、银山。据统计,高西沟村现在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36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8391元,预计到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我们家山上种着套袋苹果,新品杏树、梨树、桃树,每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家里养的30只羊、1头牛,每年收入约1万元。现在还接待来村旅游的客人,每年收入上万元……”今年61岁的高治有向记者算着他家的收入账,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人,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据悉,2006年,高西沟被国家旅游总局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高西沟发展休闲旅游观光业赢得了“敲门砖”。目前,该村还开发出梯田观光、水上游览、安桥墕休闲娱乐、农家生活体验等项目,与该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姜氏庄园、李自成行宫等景点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带动了养殖业、果品等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

    截至2011年,全村共发展休闲农家64户,休闲农业从业人数148人,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休闲农业年总收入850万元,休闲农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00元。休闲农业已成为高西沟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米脂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朱云认为,高西沟是综合治理保证水土不流失,打坝淤地保证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保证收入不减少。

    高西沟——黄土高原上的明珠,你念或者不念,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它一直都在那里遵循着质朴的发展理念,繁衍生息,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贴上了别致的标签: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它是一面鲜艳的“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战天斗地的祖国大地上;在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的各种“典范”,引得举世瞩目;在未来,它也必将会被人时不时地忆起,因为它是自然界里最本真的延续发展,是一种“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发展。

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米脂县高西沟综合治理剪影

 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全村126522人,总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这里山连山、沟套沟,昔日土地贫瘠、地表破碎,“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种九不收”。从上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人为了彻底甩掉山穷水恶、贫困落后的帽子,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凭着满腔热血和一双“铁手”,以“敢叫日月换新天,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无畏胆识和冲天气魄,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奋斗不止,围绕“山清、水秀、村美、人富”这个目标,在40架山、21条沟,按照“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坝地打堰窝,高山远山森林山,近村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的布局进行综合治理,修梯田、打坝堰,植树种草,封山禁牧,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沟、坡、梁、峁、涧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一步到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闯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多(植被多)、快(速度快)、好(效果好)、省(成本省)的生态建设新路子。

    如今的高西沟,“梯田层层盘山头,金秋果香飘满沟,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碧彻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林草覆盖率达69.3%,综合治理程度达78%;形成了林、草、田“三二一”新的生态产业结构,即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路子,生态家园式的新的产业结构,使高西沟焕发出新的生机,被誉为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高西沟水保生态治理成果,是一座血汗铸就的丰碑,是一个辉煌的记忆,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与共、返璞归真的典范。高西沟人以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和科学治理换来青山绿水的丰厚回报,其开创精神永在。诚然,富裕的目标也没有完全实现,高西沟人仍在探索,仍在寻找生态旅游业致富良策。新一代高西沟人正以昂扬向上的姿态、旺盛的斗志,与时俱进,永往直前!

 

返回领导专题首页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米脂新闻网”的作品,其版权归米脂新闻网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米脂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 相关文章
>> 热点图片